18
2023
-
02
疑病泛濫的今天,普通人如何找到“有效的醫療”?
作者:
明明只是吃壞了肚子,為什么醫生要問性生活史?
明明肚子已經很疼了,為什么醫生還要按到我們嗷嗷叫了為止?
還有,醫生聽診之前為什么總把聽診器頭用手攥一攥,按肚子之前又讓我們把腿蜷起來?
……
繼2021年的醫學科普《病人家屬,請來一下》之后,北京大學腫瘤學博士、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胸外科主治醫師王興將于今年六月帶來新作《醫生,你在想什么》。
如果說《病人家屬,請來一下》是他為癌癥病人家屬而寫,《醫生,你在想什么》則想帶動全社會一起學醫。借助這部新作,王興希望幫助讀者構建醫學思維,降低醫患之間的溝通成本,讓醫療救治更為有效。
排隊一小時,看病三分鐘?
在生活中,不少患者對門診醫生很不滿意:“惜字如金啊,講兩句就下‘逐客令’了。”
王興理解患者的心情。大三那年,他因腳傷找醫生看病,結果醫生既沒有仔細問診,也沒有好好檢查,就說了句“沒事”結束看診。這個遭遇曾讓他十分困惑。
但當王興自己做了醫生,他意識到門診醫生更多的職責是快速判斷患者有病還是沒病,吃藥還是手術,要不要住院——簡單來說,就是“篩查”。
“在目前的體系下,門診不是為了讓所有人開心和滿意而設。對大部分門診醫生而言,時間是用來發現問題,而非提供情緒價值。”王興向澎湃新聞記者透露,在這本書里,他也思考未來的醫生是否可能優化門診環節,以增進醫患之間的溝通和理解。
醫療消費,越多越好嗎?
回想大三那次看診,后來王興沒用任何藥就很快好了,沒有因此浪費一分錢。
“從這點來看,那位醫生其實是高標準完成了任務。我并不想說醫生就應當是冷漠的,但它至少化解了我心中多年的疑慮,讓我可以從醫生的視角去思考,怎樣才是‘有效的醫療’。”
王興告訴澎湃新聞記者,目前社會上不少治療其實是無效的,比如保健類藥物的使用,而互聯網熱潮催生的疾病焦慮也衍生出很多過度醫療,“比如我們有很多結節,肺結節、甲狀腺結節、乳腺結節……很多人馬上選擇手術治療,但其實多數情況下只需先觀察,也不用吃藥。”
他想到美國和日本,正好是完全相反的兩種醫療模式,美國傾向于規避病人的醫療消費,而日本則盡可能多地展開治療。“幾乎每個人都能理解一分錢一分貨這個道理,但是唯獨在一件事情上無法理解,這就是生命。在醫療這件事上,任何國家,任何組織,任何醫療模式都并不完美,但是反思可以讓我們醫患在內的所有人都靜下來想一想,我們究竟從哪里出發,才能尋找到‘有效的醫療’,而不是‘昂貴的醫療’‘浪費的醫療’和‘偽善的醫療’。”
焦慮可能比疾病本身傷害更大
而今面對疾病,不少年輕人都開始“提前焦慮”。
作為醫學生,王興也曾有過“醫學生綜合征”:刷牙流血,他就覺得自己是白血病;經常便秘,他就覺得自己是腸癌;等學到了甲亢,他又感覺這病和自己急躁的性子非常符合。
“我自己經歷過,所以非常理解大家對疾病的焦慮。當身體出現癥狀的時候,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手段排除疾病,但也要注意度,不要進入‘不查出啥就受不了’的死胡同里。”王興說,患者因疾病產生的焦慮,可能比疾病本身帶來更大的身體傷害。
這也是他寫下《醫生,你在想什么》的動因之一。他希望這本書能讓公眾理解醫生是怎么問診、怎么查體、怎么得出診斷的,也讓公眾感受醫生的思維模式,并學著像醫生一樣思考。“醫療思維是普通人與醫生之間最短的距離。一旦普通人對于這種思維方式有了更多的理解,恐慌和不安就會減少,取而代之的是理性的分析與決策,從而實現‘有效的醫療’。”
相關新聞
疑病泛濫的今天,普通人如何找到“有效的醫療”?
2023-02-18
醫療科技聯合實驗室在港成立 將聚焦前沿技術
2023-02-18